打印本文打印本文 關閉窗口關閉窗口

羅華: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影視藝術專業教學改革探析——以《紀錄片創作》課程教學為例

作者:圖文/科研處 編輯/肖本雙 來源:天藝新聞中心 科研處 發布時間🚶🏻‍♂️‍➡️:2018年09月30日

  羅華:天津體育學院運動與文化藝術學院影視學院廣播電視編導系專業教師 文學碩士🈳,講授《紀錄片創作》🌛、《電影作品分析》課程👨🏿‍🎤👩‍🚀。

【摘要】21世紀的影視教育🗾,其核心不是“影視藝術教育”,也不是“影視技術教育”💁🏽‍♀️,而是影視媒介教育。隨著媒介融合趨勢的到來,傳統的影視藝術教育在人才培養、課程設置及教學模式等方面暴露出種種問題和弊端,無法適應全媒體時代的人才需求🏀👭,本文以《紀錄片創作》的課程教學為例,探討了新的時代背景下影視類專業的教學改革👩🏼。

【關鍵詞】媒介融合 影視藝術教育 教學改革 紀錄片

  隨著高校專業的社會化、市場化改革的逐步推進🤦‍♂️,影視藝術專業在全國各大高校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建立。社會需求是高等百事3包括專業設置在內的教育教學的主要動力,影視類專業正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向前發展。21世紀頭十年🧑🏻‍🦼‍➡️📀,影視藝術教育依托社會需求和影視傳媒的技術進步迅猛發展☝🏽🧑🏼‍🍳,為影視娛樂傳媒和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儲備,做出了應有貢獻。但不可否認的是,隨著社會轉型👨🏻‍🔬、教育產業化以及新的媒介融合趨勢,影視藝術專業原有的教育教學模式不能適應新的技術、觀念的變革,暴露出一些弊端和問題🚵🏻‍♀️。因此,直面當今中國高校的影視藝術教育💆🏼‍♂️,探尋影視藝術教育本質和教學規律,去探索和建構影視藝術教育和教學的未來模式🤱🏽,是影視藝術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課題。本文擬從《紀錄片創作》的專業課程教學角度🍊,對新形勢下的影視藝術教學改革作出一些探析🤹🏽‍♂️。

  一、媒介融合趨勢及影視教育需求

  隨著媒介技術的發展,媒介組織進一步走向聯合,“媒介融合”已經成為一個無處不在,影響巨大的現象。所謂媒介融合,主要指在數字技術的推動下,新舊媒體打破邊界,在傳播內容與傳播方式上實現互動與互滲,從而最大程度滿足大眾的資源共享和個性服務訴求,同時實現媒體集團利益的最大化💆🏿。

  今天的影視藝術🚔,已不是一種單純的視聽藝術🖍,而更多地成為文化的一部分🔷,即直觀地揭示文化的內涵、風格和面貌的音畫體文化♝,成為傳媒變革的一部分🪁,即附著於傳媒👨🏼‍⚕️,具有強大的傳播功能🫖,且不斷改寫傳媒命運的獨特媒介藝術。

  在此背景下🥊,影視產業發展所需的用人標準發生了很大變化🚧,對人才素質提出了新要求,目前急需的主要人才類型有以下三種:

  (一)自主創新型人才

  “文化產業從根本上講是創意產業,最大的生機是植根於頭腦中創新不止的超級精神”🥖,作為文化產業重要組成部分的影視產業👨‍👩‍👧‍👦,把科技創新和自主創新作為發展的中心環節👃,尤為需要自主創新思維能力、自主創新生產實踐能力和自主創新研發能力的人才🖼。

  (二)復合型專業人才

  影視產業是知識密集度🤸🏽‍♂️、科技密集度📫、資金密集度♑️、勞動密集度都很高的文化信息產業👩🏼‍🦳。例如能夠從事紀錄片創作製作的人才,最好精通文化學、心理學👩🏻‍💻、社會學、歷史學、人類學等人文學科,最好還是廣告、影視藝術、傳播學甚至哲學方面的行家。他們不僅要專業紮實🙋🏽,還要擁有寬泛的其他領域的知識。

  (三)有可持續發展力的高端人才

  影視產業具有復雜多變的市場,激烈殘酷的競爭及高強度的工作環境,需要大量具有可持續發展力的高端人才,既懂藝術又懂技術,還懂媒介的經營與管理,在競爭中創造價值,成就品牌。

  就紀錄片產業來講🕵🏻‍♀️,專業人才的缺乏也成為國產紀錄片類型化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紀錄片分類越專業越精細🧯,對於創作隊伍的要求越高👈🏼,例如紀錄片商業化模式下的節目研發環節、pitch環節、調研環節、後期製作環節等都催生了分工更為細化的人才需求🩵。同時💆🏻,紀錄片行業人才結構存在缺陷,大部分是創造型人才🫴🏼,缺少營銷管理人才🎍。

  所以說21世紀的影視教育👨🏿‍🦰,其核心不是“影視藝術教育”,也不是“影視技術教育”,而是影視媒介教育🙍。因此,如今我們再談及影視教育,必須走出“藝術”和“技術”的藩籬,在更為切實🫵🏿,更為廣闊的空間審視和叩問影視形態及其價值,挖掘影視強大的認知功能🧛,以積極實驗的心態,在現代傳媒和影視的“無縫鏈接”中,找準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培養方向🈵,優化課程設置體系,探索和建構合理而有特色的教學模式。

  二🦖、目前教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人才培養方向多元化🏇🏽,但特色定位不明顯

  目前我國有500多所院校為影視行業輸送各種人才,從電影電視的采編播攝錄剪到影視動漫的製作合成,電視節目的創意策劃主持,以及影視工程技術的人才培養🥚,這些人才或者由專門特定的專業培養專門化人才,或者由綜合性院校依托綜合的學科優勢,培養出“寬口徑”的素質教育人才👊🏽♒️,或者是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理念指導下培養出的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影視行業對影視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僅具有單一藝術素養和技能的人才已無法適應媒體融合的趨勢。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是影視傳媒類專業中較為傳統的一個專業,為各大電視臺、地方衛視及影視製作公司輸送了大量人才,也有較為成熟和可參照的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和教學要求。目前我系的三個專業方向為微電影、紀錄片和後期製作,能夠適應市場對製作人才和內容生產方的多元化需求👱🏽‍♀️,但相較於其他專業院校,如中戲、中傳🤹🏽‍♀️、北電🏌️📹,我們的人才培養既不夠專和精,特色定位也不夠明顯,無法突顯差異化競爭優勢。相比其他綜合性大學的編導專業🟦☝🏽,如北師大等,又缺乏一定的人文底蘊。作為三本教育層次👋🏼,我們編導專業又不同於高職院校明確的應用型職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目標,面臨“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局面。就紀錄片創作方向的學生而言🤽🏼,紀錄片是一門獨立學科門類,很多專業院校都是作為獨立專業來辦學,由於師資、教學資源👩🏼‍⚕️、課時等的掣肘,我們紀錄片創作方向的學生培養就存在學生基礎不紮實又缺乏創新能力等問題。

  (二)教學體系全面,但課程銜接和教學內容亟待更新

  經過幾年的教學積累,廣電編專業在指導思想📃、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及課程建設等方面都已經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教學體系,但由於專業特色定位不明晰,加之主要是依靠現有師資力量🦦,依據教師自身的學科知識背景和專業特長來劃分專業方向和組織課程🎩。各專業方向的基礎課程🧜🏻‍♀️、主幹課程、核心課程等的銜接互補就比較薄弱,具體到創作課階段時☎️,多數學生在實際動手拍攝製作紀錄片過程中就感覺比較吃力,紀錄片創作所需的素質能力欠缺,產出實際影像作品存在困難。學院的編導專業是在大三開始分方向👩🏼‍🎨,雖然經過兩年的專業基礎學習,已開設諸如電視寫作、視聽語言、畫面編輯等影視製作必備的技術技能課程,但到創作課階段還是感覺學生對自己的興趣、優勢、專業目標及學習預期比較混沌,缺乏側重於紀錄片創作的藝術構思和操作的基本技能和表現技巧🅰️。

  課程銜接是課程組織的一部分💱,也是課程設計的重要過程👨‍👩‍👧‍👦。課程銜接是連接各種不同的課程內容和學習經驗,使他們之間相互發揮累積的最大效果以達成課程目標🧑🏼‍💻。課程如果不加以適當的組織和銜接🙍🏼🎎,將是支離破碎🦁、淩亂不堪,毫無教育意義的。

  無論是經典紀錄電影還是趨向欄目化🚵🏽‍♂️、專題化甚至娛樂化的電視紀錄片,隨著紀錄片拍攝技術和內容的不斷豐富和完善,其表現形態也越來越多樣化🎐,當我們置身於“全媒體”時代的媒介融合氛圍中⛩,傳統紀錄片受到了“眼球效應”的極大沖擊🕤,尤其是網絡的傳受特點,對紀錄片生產製作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除真實性的本質要求外,對新、奇、特的追求也使得紀錄片教學過程中要更加註重紀錄片的策劃及創意型紀錄片的部分,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三)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脫節

  紀錄片分析的常見方式是從理論到案例,或從案例到理論。在理論教授與案例分析的教學過程中,應適時插入實踐教學環節🫗。創作方向課更需要根據理論學習的進展情況,適時開展實踐教學👩‍🦼‍➡️☢️,鼓勵學生進行紀錄短片創作🧑🏽‍💼,並與理論相印證💷。紀錄片創作具有拍攝周期長,素材需要歷時性積累的特點,加之內容表達具有深刻內涵👩🏿‍💻,需要創作者具有一定知識基礎和人文素養要求🅱️。因此在教學設計上,需要在深化紀錄片美學特性,解讀經典紀錄片視聽語言的同時🍂,強化對紀錄片創作各個環節如策劃、調研、紀實拍攝手法🖊、紀實鏡頭語言等技能技巧的領悟👌🏽。然而課時課程容量的限製👮🏽‍♂️,理論基礎尚未夯實,短片拍攝倉促而困難重重,導致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脫節🍎。雖然布置了學期作業🐥,以模塊訓練與實操為導向展開教學,以小組紀錄片作品為學期檢驗考核要求🧍🏻,難出令人滿意的作品,在此過程中也暴露出很多學生眼高手低🌛、動手能力差的問題🈺。

  三✊🏽、原因分析

  造成上述弊端和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較為集中地體現在當前教學模式相對滯後,難以適應媒介融合的趨勢變化以及社會需求的矛盾。媒介融合趨勢下,“影像時代”、“讀圖時代”、“視聽時代”已日益成為人們熟知的生活方式3️⃣,當代大學生正是在這種影像資料紛繁復雜,各種文字和圖像信息鋪面而來的氛圍中成長起來的🏒。電影電視等影像資料唾手可得,大學生們不再以一種具有儀式感和憧憬的心態去觀看電影🤝、電視,也導致了他們從思維方式、審美方式到觀影心理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傳統教學環境下👨🏻‍🎓,教師是課程教學內容的“把關者”⚂😠,也是課堂實驗教學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信息來源👶🏿。新媒介環境下👐,尤其是網絡技術、手機等移動通訊技術的出現與普及✋🏼,使任何人都可以將自己錄製🧑‍🧑‍🧒、編輯的有關教學實驗視頻發布於網絡💆🏿‍♀️,這打破了教師對知識的絕對壟斷權。換句話說,學習者可以不再受限於規定的時間、地點🛝,在教師指導下完成實踐課程的學習任務。

  相比於其他課程實驗,影視類實驗大多時候在室外💂🏽‍♂️,實驗者分散於不同的地點,尤其是紀錄短片的拍攝作業,雖說“方圓兩公裏範圍內就能拍出一個好故事”,但百事3相對比較封閉的環境位置🎋,使得學生外拍有一定難度,題材限於校園而缺乏特色。而開放式的環境又使得實踐過程中遇到問題要隨時獲得教師幫助有一定難度。

  四⛓️‍💥🐲、對策

  影視教育日益繁盛,但影視教育的教學方法相對更多的是沿襲傳統的講授加觀片的教學模式👷‍♂️🧔🏼‍♂️。影視藝術作為日新月異不斷變化的藝術形式,媒介融合時代的影視教育理應也與時俱進😖,適應媒介發展需要,緊跟社會對影視人才需求變化的步伐,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適應媒介融合趨勢,更新影視教育觀念

  在全媒體時代各種媒介的全面沖擊之下👩‍🦰,高校影視專業的教學,應該註重培養學生的影視媒介素養。所謂媒介素養💑,指人們面對媒介各種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生產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如果說媒介是人體的延伸✭🦸‍♂️,那麽,媒介素養就是傳統文化素養的延伸,它包括人們對各種信息的解讀能力,除了現在擁有的聽、說、讀👨🏻‍🎤、寫諸能力之外,還應具有批判性地接收和解碼影視、廣播、網絡、報刊和廣告等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電腦🕖、電視、照相機、錄音機、錄像機等廣泛的信息技術來製作、傳播信息的能力。”可以說,以往的影視教學更加強調學生的製作能力即技術能力,但在當下電子技術發達🐓、影像表達方式普及,紀錄片創作的拍攝製作設備、手段也越來越多樣化。普通人都可以手持DV甚至運用手機完成短片,並依托網絡等渠道獲得廣泛的受眾,紀錄片也從神聖的殿堂走入到普羅大眾生活中🤽。在此背景下👨🏽‍🦰,紀錄片課程的教學目的理應更加強調學生對於紀錄片美學屬性和理念的認知🗿,建立紀錄片的真實與原生態意識。通過系統學習,讓學生理解紀錄片具有其他形態影視作品所無可取代的獨特魅力,認識到紀錄片是富有啟發性和文化內涵的藝術,具有認知世界和自我的強大功能。教學過程中通過拉片分析,應引導學生在正確解讀紀錄片視聽語言的基礎上,著重啟發學生正確的思維方式🫄🏻;通過實踐環節短片創作的訓練,強化學生策劃拍攝剪輯製作等技術技能的提高,更應強調學生創新思維和能力的開發🐛。

  (二)集成優勢資源,人才培養突出特點、以特取勝

  影視藝術專業屬於設備、經費投入需要量比較大的專業,而國內許多非影視藝術專業性的高等院校,均是在“窮國辦大教育”的狀況下開辦影視藝術專業的🪜。因而🏋️‍♂️🙋🏼,在有限投入的“校”情下🧞,更應該強調和突出自身的教學特質與專業特色,有選擇地建設、有重點地突破,力求獨辟蹊徑👤,出奇製勝。

  吸收先進教學理念和模式🕕,優化課程設置可以參照下國際上創意產業發展的典範國家🗂🛣,其創意人才的培養製度值得借鑒👨🏼‍🎤。如南加大影視製作專業由文理學院和電影學院共同培養,文理學院負責招生及核心課程的教學,電影學院負責教授影視製作專業課程。按照百事3規定,學生必須完成核心課程的學習後,才能進入影視專業學習階段。

  核心課程是南加大的全校公共課程,分為“通識課程”、“寫作”和“多元文化”三大模塊。通識課程包括“西方文化與傳統”🍧🧑‍⚖️、“世界文化與傳統”、“科學探究”方面的基礎知識和“科學及其意義”😉、“藝術與文學”、“社會問題”方面的案例分析,要求學生從以上6個目錄中各選擇一門修讀。寫作課程包括兩門課程🍂,即寫作與邏輯推理🍑、高級寫作。多元文化要求從56個關於世界文化的專題研究中選擇一門課程🛥。影視製作專業課程共有十門必修課🌷,絕大多數是製作類課程🦵🏼,實踐性很強,課程安排邏輯有序,遵循由淺入深的原則。從電影技術基礎、電影聲音基礎、電影傳播及短劇寫作是入門課程,也是中級電影課程的先行課🏦🕢。

  我們的人才培養也應創新教學模式⏭,優化課程設置🔇。就紀錄片方向來說👇🏿,大一大二應先完成規定的文化、寫作等選修👗、必修基礎核心課程,註重挖掘紀錄片深層次的文化意義,讓學生體察多元的社會文化,開闊視野👚,提升對於文化的體察力和對於社會事件的洞察力。從而在大三開設創作方向課時,不至於由於人文底子薄弱,視野狹窄而難於上手拍片,或者後勁不足🧑🏻‍🦽。

  (三)建立產學研一體化的教學體系,教學方法、內容與時俱進

  拓展學、產👜、研三位一體的影視教學體系是影視藝術教學模式創新的最終落腳點。要實現學💽、產🧙‍♀️、研的一體化,必須全方位地整合影視專業🪁、師資結構👨🏻‍🌾、課程結構、知識內容🧑🏿‍💻⛽️、理論教學🪣、實踐教學與生產教學等資源內容,必須優化發揮教學資源的整合作用,有效引發教師的積極性與學生創作的能動性,從而把教的理論和學的知識與技能轉化為實際影像產品。 開展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充分利用影視企業的資源優勢🥩💆🏻‍♀️,把影視行業中的典型案例,真實項目、工作任務等教學手段用於專業課程的教學,使學生通過案例教學法👩‍🦽‍➡️,項目導入法和任務驅動法等教學方法的學習🙍🏽‍♀️,能夠了解企業的實際工作需求🔥,積累企業項目的開發經驗,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創新創業的能力。

  教學手段上,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多媒體在教學中,不僅作為單一的播放影像資料的載體和工具,還應成為學生參與教學和教師互動的有力助手。其次🚴🏼‍♂️,可以引入互聯網的教學手段。當前網絡資源非常豐富,教師要善於在教學中運用網絡信息,同時也可鼓勵學生通過網絡自主學習𓀎。

  (四)加強教師培訓力度🫘,提高教師專業素養

  長期以來7️⃣,教師是以教學內容(間接經驗)的已知者、占有者和傳遞者的身份參與教學過程中的🧘🏻‍♀️,是人類已有知識經驗的化身。媒介融合背景下,信息與知識獲取的低門檻化🏊、獲取途徑的便捷、多樣化🧛🏿‍♂️,打破了傳統的“權威—順從”的師生關系。媒介技術進步帶來了教育系統的革新與嬗變,知識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廣泛地在社會中傳播,教師不在場的情況下,學習者同樣可以獲取專業知識。這對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他們必須從原來“知識絕對權威”的身份轉變為學生的“引導者”和“咨詢者”,另一方面👨🏻‍🦯,技術進步🤾‍♀️、知識更新速度加快👨‍🍼,使他們原有的知識體系、思維習慣變得不合時宜🗜🤽🏻。他們必須加入學習者的行列🪳🗃,及時吸納新知識🍰,提升自己🥷🏽🧙🏻‍♀️。

  結語

  在全媒體時代,如互聯網🧎‍♀️‍➡️、手機、戶外電視等新興媒介和廣播👱🏼、電視、報刊等傳統媒介融合傳播態勢的影響下,影視教育必須在與傳媒變革發展的戰略適應性中,通過體系化的人文和視聽知識培育,改善以鏡像生成為中心的知識結構,激活創作靈感,搭建生活和影像世界的寬闊橋梁⏫。社會對復合型人才和適應新時代創作的影視人才需求日益迫切🙎🏽‍♂️,所以探尋新時代影視人才培養的路徑,探索和建構新的教學模式以適應社會需求和媒介融合時代的需要,已成為大勢所趨。

  參考文獻

  [1]繆紅燕、吳祥輝🌻、丁衛澤.新媒體背景下的高校影視類課程實驗教學[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4(1):48-51.

  [2]宋紅巖.媒介融合時代的高校影視教育創新模式研究 [J].電影評介,2012,( 13).

  [3]邢北劣.和而不同——影視教育如何面對新媒體時代[J].當代電影,2009.5.

  [4]王瑩.高校影視藝術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與對策[N].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0.6.

  [5]張金華.對影視教育的現狀考量與創新建議[J].電影評介,2009.(16).

 

 

 

打印本文打印本文 關閉窗口關閉窗口
百事3平台专业提供:百事3平台百事3百事3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百事3平台欢迎您。 百事3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