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姣: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碩士💤,現任舞蹈學院舞蹈表演與教育系主任,講師。曾就職海軍政治文工團,個人作品及學生作品多次獲得國家、省部級舞蹈比賽獎項🌿。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論文多篇,主持和參與多項省市級課題研究。
本文發表於《北京教育》2019年02期
一、中國古典舞與芭蕾舞的藝術特點(略)
二、舞蹈動作中“力”的構成(略)
三、“力”在中國古典舞與芭蕾舞運動中的表現形式
(一)中國古典舞“力”的內聚型
1.中國古典舞“擰🏔、傾、圓、曲”力的表現形式
中國古典舞“擰、傾、圓、曲”所構成的審美意象是一種“從四周向中心聚集的力”,或者說是“力的內聚”✉️。
中國古典舞中,身體的扭擰造成了“力”的內收,在“橫擰”“烏龍絞柱”等動作中9️⃣,身體的扭擰猶如麻花一樣⌨️,內在的“力”只在一種封閉的狀態下流轉而不能發散出去。身體的傾使舞蹈中的“力”不被用於直接抵抗地球的重力,而是傾斜著、接受地球的引力🦹🏼。“曲”的效果更使原本發散出的“力”在肢體末端被收回,最典型的動作是“山膀提襟”🧒🏻,左手握拳集聚了力🥰,右手掌按左拳🏄🏽♂️,而後從左向右拉開♟,似乎要將左拳積攢的力拉向右邊,但拉到邊上時停住了,此時右手掌朝外,但腕關節裏扣⚃⤴️,與內扣的左拳對應❄️,共同構成的弧型把“力”收聚住🚎。這一動作猶如書法中用筆寫“一”字一樣🤛🏿,楷書中的“一”字其實不是一條直線🫦,而是在起筆時有一個向左的折,待走到右邊頂點時再有一個回收的折,故這“一”字實際上是一個倒下來的“S”形🦙,使原本向兩邊發散的力到終點被收住📠🤴🏽,形成一種力的內聚。“擰、傾🚔、曲”讓整體動作更加有韻律。
2.在基本功訓練中不同動作的發力方式
在“擰、傾、圓👩🏽⚕️、曲”中♣️,“圓”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集中體現了中國人的哲學思想🦻。在“劃圓的運動”中,如“風火輪”“雲手”“圓場”等動作,原本圓周運動產生一種離心力,但由於運動的人體具有凝聚作用🪲,猶如車輪旋轉一樣🏃♂️,它所產生的向心力終抵擋住離心力使之不被甩出去。
在中國古典舞中還有一類是手腳相擊的動作,蹁腳🍆、蓋腿、正踢腿等均可連帶手腳相擊🫁,“倒踢紫金冠”則是腳與頭部相擊💁🏻♀️,在躍起的同時手腳相擊👩🏿✈️,這些動作發力部位大多在腿,但是當腿部運足了“力”準備爆發的一刻👯♀️,卻在自身的手腳相擊中形成一個閉合回路,從而“力”又被回聚到自體內,在擊打的瞬間,內在的力沖突到了頂點,但卻不是向外爆發🤱🏿,而是內聚性的爆發。
傳統舞蹈與中國武術和諧統一,創造了中國古典舞的流動美🦸🏽♀️、剛柔美與動靜美。利用太極拳與中國古典舞身韻相結合,這種陰柔的美感和內在力量的運用,充分體現了內聚型的力📼。
(二)芭蕾舞“力”的外展型
1.芭蕾舞“開🏂🏽、繃、立、直”力的表現形式
芭蕾的“開🚴🏼♂️、繃、立、直”各有其不同的形式🧊。在外開上🎹,它的運動形式是左右的關系;在身體直立時👰🏼♀️🚱,它具有上下的關系;在主力腿與動力腿配合中🏏,它有縱橫關系,上下關系等等🌸;在軀幹與下肢的配合中💇🏻♂️,它有縱橫關系🤘🏿、上下關系、左右關系、前後關系等等。
例如“阿拉貝斯”這個動作可以說是芭蕾舞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動作了😦,因為在這個動作中🧖♂️,演員身體向外打開、延伸幾乎到極限🕑👨👩👦,從肩🔎、胸、胯一直到膝關節與足踝關節全都打開,而且其肢體向四個方向的伸展,一直到不能再伸展的地步,它給人的感覺是軀幹中心聚集的力向四個方向發散出去。這一動作代表了芭蕾“開🟰、繃、立、直”所體現出的審美意象,發自軀幹中心的“力”向四周發散的傾向。
2.在基本功訓練中不同動作的發力方式
動作力量在不同動作應用中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比如:在大踢腿的動作中,動力腿向上踢起和軀幹從骨盆向上提起的力量是同時並進的力量🗼。而在這個動作中,主力腿向下穩定與軀幹向上提起又呈現出了她們之間的上下力量;軀幹向上提與肩向下放也是上下力量🚲。又如👕:在做蹲的過程中♏️,雙腿下蹲的向外打開的力量具有左右力量,因雙腿的彎曲向下與軀幹部分的向上提起又呈上下力量和縱橫力量。再如:在做跳躍時㊙️,身體從地面躍起到空中,不僅僅只依靠腳的和腿部的推動力量👨🏻🏫,同時從骨盆向上帶動軀幹的力量也很重要,這時的腳和腿與軀幹的同時向上用力😥,就是一種同時並進的動力力量。而跳躍到空中的舞姿中又存在著縱橫的、前後的、左右的力量,等等。
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芭蕾舞從總體上說,它表現了一種“向四周發散的力”🖕🏿,或者說,它表現的是“力的外拓”。
從力的表現形態角度說👝,芭蕾的“開、繃、立、直”體現了人體運動的力的外展👩🏼⚕️,而中國古典舞則體現了人體運動中力的內聚👌🏼,這兩種舞蹈代表了這兩種典型的力的傾向⚛️。
結語(略)
參考文獻:
[1] 蒙小燕.芭蕾舞蹈教學法.[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
[2] 唐滿城.金浩.中國古典舞身韻教學法.[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3] 王佩英.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教程.[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4]李永明.芭蕾舞及教學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高雲.舞蹈解剖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