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由來
中秋節是我國民間傳統節日之一,節日的起源說法較多,一說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二說🫅🏿,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八月中秋時🧖🏽♂️,農作物基本都成熟了👁🗨🧙🏽♂️,農民為了慶祝豐收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也有歷史學家指出中秋節起源應為隋末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的時候。這一天,唐軍裴寂看見月亮,成功發明了月餅作為軍糧,成功解決了軍中糧食不夠的問題🥻。此後👨🏿🦱,人們便把八月十五定為中秋節,以此作紀念🧴。
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祭月,在中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實際上是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拜祭月神🎢。自古以來🫓🔥,在廣東部分地區,人們都有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拜月娘🍐、拜月光)的習俗。拜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在月下,將“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祭月賞月,托月追思,表達了人們的美好祝願🧖🏻♂️。祭月作為中秋節重要的祭禮之一,從古代延續至今,逐漸演化為民間的賞月、頌月活動,同時也成為現代人渴望團聚、寄托對生活美好願望的主要形態⛓🥦。
中秋之夜🏄🏼♂️,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如今湖廣一帶仍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江南一帶則有製燈船的節俗。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今人周雲錦❤️、何湘妃《閑情試說時節事》一文說🧵:“廣東張燈最盛♻️,各家於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紮燈籠。做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系於竹竿上𓀁,高豎於瓦檐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桿,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
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據說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圓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古時候南北風俗各異🔚,各地風俗不一🤵🏻♂️,中秋賞月活動的文字記載出現在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 月餅,又叫月團、豐收餅、宮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供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征。月餅象征著大團圓🙂↔️,人們把它當作節日食品🧕🏿🧗🏿♀️,用它祭月、贈送親友🐲。發展至今,吃月餅已經是中國南北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中秋節這天人們都要吃月餅以示“團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