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山論壇:“史詩劇”抑或“敘事劇”——論布萊希特戲劇的本體與風格之別 (節選)
發布時間:2020年05月26日作者:姚佳根點擊💺: 次
摘要:布萊希特在早年戲劇生涯將其藝術活動稱為episches Theater,中文或譯為“史詩劇”🗡、“史詩劇場”🏌️,或“敘事劇”、“敘述體戲劇”、“敘事詩劇場”等🐕🦺,國內部分學者未著重加以區分,通常使用“敘事劇”這一概念🫵🏽。但正是這種不加區分的使用,令我們在接受布萊希特時,產生了各種混淆和誤解🪱。要解決“史詩劇”與“敘事劇”兩個概念產生的認識上的沖突,首要問題在於明確戲劇藝術的本體,明確布萊希特戲劇中的“敘述”因素在本體與風格意義上的差別🧔🏽♂️,才能在此基礎上討論布萊希特戲劇的“史詩”特性。
作者簡介
姚佳根:廈門大學中文系本科,碩士,中央戲劇學院戲文系博士💇🏼♀️,現任戲劇學院戲文系主任🤗👨🏿🚀,講師。在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重返“史詩劇場”——布萊希特戲劇辨析》《布萊希特的戲劇功能論》《戲劇情境中沖突的戲劇性內涵簡論》等多篇。影視作品有電視連續劇《激情停牌》《虎頭鍘》《大偵探》等。
本論文發表於北大核心期刊《四川戲劇》2019年11期
一🤱🏽、引言(略)
二、“史詩劇”的風格特征——敘述手段(略)
三、“史詩劇”的根本載體——場面
在某些戲劇作品中🔗,通過歌隊或類似功能的人物對劇情進行介紹、評論甚至抒情,這樣的元素的確存在,但是,它們往往外在於劇情發展,起到的是一種調劑演出節奏或者說明舞臺事件的作用,在整體上是一種附屬物👩🏼⚖️。我們如果仔細回看古希臘悲劇的形式演變,會發現從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到歐裏庇得斯的悲劇作品中🛳,歌隊的地位和作用是呈下降趨勢的。他們從劇中人物的構成,再到換場時的演唱評論🙋🏽♀️,與劇情主體越發疏離,直到被剔除。這一演化趨勢恰恰說明了所謂“敘事性”元素在悲劇演出中地位的式微和作用的消解。古希臘悲劇難道是“敘述體戲劇”嗎?🔟!
上文《大膽媽媽》一劇的場前提要,將每一場即將展示的戲劇行動提前告知了觀眾,觀眾基本了解了每場的情節梗概,但具體的表演內容在哪裏?難道不是需要演員借動作來呈現嗎?譚先生指出,戲劇場面是戲劇情節的基本組成單位🙋🏿♀️,人物的動作構成場面,場面的轉換、聯結構成一場(或一幕)戲🙎🏼♀️🌛,若幹場戲構成全劇:一個劇本就是這樣構成的🦑。⑲失去場面🙏🏿,戲劇便喪失了本體。而在布萊希特的劇作中,普遍是一個個充盈飽滿的戲劇場面,即便是一些所謂“敘述體”的插曲歌唱,也是場面的重要組成部分🙃。請看《高加索灰闌記》一劇中女仆格魯雪將“貴子”米歇爾認作自己孩子的場面👮🏻,格魯雪一邊用冰冷的河水給孩子清洗👩🦽➡️,一邊唱道🆘:
(略)
這個儀式性的場面充滿動人的表演👧🏼,甚至連格魯雪的演唱也融合於戲劇動作中,不再是“敘述性”的。布萊希特的戲劇作品有哪一部不是這些充滿濃郁戲劇性的場面構成的?從哪裏看出他的戲劇是“敘述體”呢?一旦回到作品,事情似乎容易理解得多🧑🏼🎓。
戲劇動作的展開,離不開“場面”這一必要載體,所有用來表現人物心靈、情感,吸引觀眾入戲👎🏽😋、共鳴的手段🧘🏻🚣🏻♂️,都是在場面中實現的,這是小說所不具有的強烈直觀的審美沖擊力,也是戲劇藝術結構的根本所在😄🈺。盡管後人對“三一律”常常抱有某種偏見,認為這是對戲劇家創造力的遏製,但在某種程度上,“三一律”恰恰體現了戲劇獨有的魅力——與“敘述”相對的“展示”的魅力。當論述到戲劇的客觀存在形式時,戲劇的時空特性外顯為“三一律”某種程度的“規定”🏔,因為這樣的作品場面最為緊湊、集中🌐、完滿🪷,在這裏,“敘述性”因素最少💪🏻,舞臺虛構世界與現實世界幾乎同步,給人帶來的“幻覺”也最“真實”🌋。究其根由,這是由舞臺客觀條件的限製所賦予的🚘。
戲劇的直觀當下性註定了其展現的內容是人物之間的交際,舞臺受客觀條件所限,不可能展示綿長的發展過程,但是戲劇自有她擅長的手段,即通過其特有的邏輯模式——“情境”的營造🫶🏻,使人物生命經歷中過往的事件和眼前的處境被充分誘發出來,進而采取行動,展現內心或深邃或廣袤的世界。在某些先鋒戲劇手段的實驗中,也都以此為標的。傳統手段如獨白🕺🏿、旁白🚶🏻♀️,後來又衍生出所謂象征主義、表現主義等等現代技巧。在戲劇中🏌🏽♀️,場面是不可能被替代的,戲劇藝術的革新📌,都不可能脫離場面的實體。布萊希特戲劇從頭至尾都沒有偏離戲劇藝術的本體,只不過👮♀️,他的舞臺具有異常鮮明的特征🙅🏿,也就是“敘述”,但這只是風格,不是顛覆。
註釋:
①②④余匡復:《布萊希特論》🏌🏿,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第68頁,第68頁,第108頁🍨⛹🏼♂️。
③⑦黑格爾:《美學》第三卷下冊,朱光潛譯🍭,商務印書館📦,1982年9月版,第103頁🤡,第244頁🦢。
⑤別林斯基🏒:《別林斯基文學論文選》🤹🏽♀️💁,滿濤,辛未艾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第325頁🦘⏬。
⑥⑲譚霈生:《譚霈生文集第一卷·論戲劇性》,中國戲劇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第8頁,第219頁。
⑧馬克思:《印度問題》🧓🏻,《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64頁。
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第2卷,中國電影出版社👱🏻,1959年版,第56頁🧑🏻🦰。
⑩勞遜:《戲劇與電影的編劇理論與技巧》,中國電影出版社,1978年版。
⑪譚霈生:《譚霈生文集第六卷·戲劇本體論》,中國戲劇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第5頁。
⑫⑬⑭布萊希特🦹🏻:《大膽媽媽和她的孩子們》,孫鳳城譯,《布萊希特戲劇集》第2冊🤶🦶,張黎 蔡鴻君編🕝,安徽文藝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
⑮布萊希特:《人就是人》,《布萊希特戲劇集》(第1冊)♌️,張黎🦙、蔡鴻君編🧘🏻♀️,申文林譯,安徽文藝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第101頁。
⑯布萊希特:《四川好人》🏌🏿♀️🏇,丁揚忠譯🦴,卞之琳譯詩,《布萊希特戲劇集》🤗🦅,張黎編🦸♂️,安徽文藝出版社,2001年3月版,第424頁🖨。
⑰⑳布萊希特:《高加索灰闌記》,張黎譯🧑🏻🦰,卞之琳譯詩,《布萊希特戲劇集》第3冊,張黎,蔡鴻君編🍠,安徽文藝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第333頁⚈,第315-316頁👨🏻🍼。
⑱布萊希特🪀:《娛樂戲劇還是教育戲劇》🐦⬛,丁揚忠譯,《布萊希特論戲劇》😏🧝🏻♀️,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3月第1版🧝♂️,第68-69頁🫳🏽。